?
提要:所谓间接注音,是指《经典释文》(以下简称《释文》)在给某一字注音时,使用“下同”“注同”“下及注皆同”“后皆同”“后仿此”等系列术语之一兼为他处的同一个字注音而不再作交代的情况。《释文》中存在大量间接注音的情况,学界对此研究不够深入。
以《毛诗音义》为例,《释文》所使用的间接注音术语(或表现形式)总计共有109种之多,共使用1068次,共包含2683个间接注音的音切记录。据万献初(2004)的统计,《毛诗音义》共有8983次音切记录(也即音切见次)。实际上,如果包括间接注音,《毛诗音义》共有11666次音切记录。以《论语音义》为例,根据万献初(2004)的统计,《论语音义》共有1648次音切记录(也即音切见次)。如果把“下同”“注同”“下及注皆同”之类术语所标注的音切记录也计算在内,根据本文统计,《论语音义》共有2020次音切记录。
研究《经典释文》的间接注音在文献校勘和汉语音义关系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十三经注疏本《释文》的间接注音自相矛盾和顾此失彼。在调查过程中,大家经常会发现注疏本《释文》的间接注音有一些自相矛盾或顾此失彼之处,主要可以分为五类:1.“下同”“下皆同”等间接注音无着落。2. 重复注音。3. 衍字。4. 脱字。5. 误字。
对于以上五种情况(实际上可能不止五种),存在几种可能的原因:一是《释文》自身体例不严密,或表述疏漏,或重复注音;二是典籍原文及注文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被改动,而《释文》有些地方未作相应改动,因而所注音义与经注不合;三是《释文》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被改动,以致与典籍原文及注文不合。可能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
(二)三种《释文》的间接注音互有不同。三种《释文》(宋元递修本《释文》、通志堂本《释文》和十三经注疏本《释文》)所据十四部典籍的原文及其注文不一定出自同一版本。在调查过程中,大家经常会发现三种《释文》的间接注音有些地方不一致。详细统计、对比三者的异同,对于比较三种本子的优劣,尽量追寻《释文》真相,会有一定的作用。
当大家利用《释文》调查某个字的读音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释文》应当为某字注音却没有注音,仔细调查,才发现在前面出现该字之处注了音。本文以《春秋左氏音义》对“见”的注音为例,来说明只有全面调查《释文》的间接注音,才能厘清“见”的复杂音义关系。如果大家在研究中忽视《释文》的这种间接注音,就会导致:(1)或认为《释文》没有给某字注音;(2)或认为《释文》的注音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从而导致对《释文》的注音产生误会,给汉语音义关系的研究带来障碍和困难。因此,掌握《释文》间接注音的体例,在汉语音义关系辨析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释文》中的此类系列术语,应该引起大家格外的重视。仅仅查《经典释文索引》,这样的“不注之注,见于他处”的间接注音就会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