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6日,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教授、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漆永祥老师来到“静园学术讲座”课堂,为同学们带来题为“一样心事的为谁?——古籍撰著、刊刻和流布的故事”的专题讲座。这是2021年的第一场,也是本学期的最后一场“静园学术讲座”,漆老师作为该系列讲座第一讲的发起人,历经12年,再一次来到这里,赋予了这个夜晚不平凡的意义。
“一部书是有生命的,是九死一生才传播到今天的。”漆老师从一部书的传播历史、生命历程谈起,带领同学们走入文献学的殿堂。古人历来有“敬惜字纸”、敬重书籍的传统,而在书籍极易购得并走向电子化的今天,大家仍应该对书充满敬意。
随后,漆老师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阐明了古籍的定义。3000万册、20万种……一组组有力的数据,让同学们对中国古籍的现状有了宏观层面的认知。漆老师还通过严谨的计算,得出了一部书传之后世的概率:自先秦至明代,平均每年只有10种古籍能存活下来。
古人有所谓“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前两者对普通人而言难度太大,故“立言”成为了名垂后世的最好方式。著作等身的漆老师设想了五百年后自己的小传:“生卒行实无考”,著作“率皆不传”,但他坚信,他参与编纂的《全宋诗》一定会传下去。
接下来,漆老师先容了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等一系列古典文献专业必备的技能。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漆老师通过十个具体的事例,分析古书求版本、重善本、讲背景、分时代、尊考据、重义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探寻藏书、刊书、刻书等让人万古流芳的途径。历经曲折艰辛后寻得归宿的《金石录》、长久沉寂却最终影响后世史学走向的《考信录》、在毛晋手中涅槃重生的《十三经》和《十七史》……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蕴藏着深刻的哲理:书与人命运相系,因人存,亦因人亡;书名与内容的小小改动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大有文章,或反映一个人的心态,或折射一个时代的学术现象;只有从整体把握而非孤立看待历史事件,知其来龙去脉,才能拨开迷雾,觅得真相……
漆老师还讲述了几则校勘的趣闻,在会心一笑间,同学们懂得了校勘的不易。
讲座接近尾声之时,漆老师又回到了最初的那句话——“一部书是有生命的,是九死一生才传播到今天的。”这一次,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它背后的意蕴和它所承载的沉甸甸的责任,知道了路在何方,该怎样走下去。大家皆为天地过客,与其妄自空谈、贩卖虚无,不如沉淀内心,看护好、整理好、说明好、研究好一部古籍,将其传之千秋万代。这,才是“立言”的最佳方式。
在提问互动环节,漆老师一一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告诉同学们应重视点滴积累,买书需买经典书、常用书、工具书,校书与研究是有机的统一。
在最后,宋亚云老师做了精彩的总结:漆老师讲课轻松幽默,深入浅出,内容丰富,选例典型,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提升了同学们的人文修养,激发了同学们认识经典、研究经典、传承经典的热情。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相信这个夜晚会永远地驻留在大家的记忆中,不只是因为零下十八度的低温和凛冽的寒风,还因为坚守与传承带来的感动。
文/吴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