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本学期静园学术讲座第二讲开讲。中文系傅刚教授以“论读书”为题,为刚刚适应了燕园生活的2014级中文系新生带来一场质朴实用,而又充满警醒意义的精彩演讲。
本次讲座内容包含四个部分:第一、读书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第二、读书必先立志;第三、要读什么样的书;第四、读书的方法。
傅老师首先提醒同学们,现今时代是一个选择多元的大时代,北大具备令人艳羡的成长条件,所谓物极必反,这些选择与条件如若不善加利用,反过来即是诱惑和干扰。所以读书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兴趣,有热情,而且要能抵抗干扰,长久保持。兴趣和热情看似简单,选择中文系的同学必定都对文学怀有起码的兴趣,但在被中学繁重的学业消耗去大量精力之后,在大学这个新的战场上,如何迅速调整自己,寻找和确立能够长期保持的专业兴趣,却是每个初入燕园的新同学都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傅老师表示,他的这番提醒是有感而发。以他多年授课和引导研究生的经验看,近些年,北大本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读书能力、研究能力上,并未显现出很明显的优势,甚至考试也未必考得过外校同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书太少,是读书兴趣和热情的松弛。傅老师反复强调,必须多读书,多读课外书。在大学,最重要的接受教育的地方,不是在课堂,而是在课外,在图书馆。尽管现今的大学教育体制存在不少弊病,大量的课程和绩点至上的风气让同学们备感压力,也严重挤压着大家的读书时间,但多读书、勤读书仍应是北大学子最基本的学习信条,现实的问题可以各方面共同想办法慢慢解决,对自我的要求却时时刻刻不可稍有松懈。
读书最关键的,是要先立志。志向是一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精神力量,唯有志存高远,对自我有所要求,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才能长久支撑兴趣和热情,才有真正有所成就。立志的重要性,古往今来,相关论述不计其数。而现实是,北大学子如同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拥有最好的外部条件,但在很多同学身上,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缺乏催人一往直前的动力。在这些最聪明的学生的眼睛里,很遗憾,看不到对于常识的如饥似渴。如今面对越来越不乐观的就业形势,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即便将来不打算从事高深的学术研究,只想简单找份可以安身的工作,系统的学术训练、充足的常识积累也是必须的。北大这块金字招牌已不再是保证就业无忧的保护盾,而是需要大家用各自的努力和成就去维护的宝贵无形资源。
傅老师引用《尚书》、《诗经》等古代典籍及宋代大儒朱熹有关志向的论述,鼓励同学们,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断树立志向,不断实现目标的过程;考上大学,是人生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往下需要尽快设立新的目标,做好新的规划,如此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实现最高目标,即人生理想。他语重心长地说,他始终希翼,最优秀的学生能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但再聪明的学生也必须明白,读书做知识,简而言之,是两步:首要是立志,其次要下死工夫,要以聪明的资质做笨知识,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积累,来不得半点浮躁和侥幸。
说到读什么样的书,傅老师提出三条准则。第一,要选择专业出版社出的书;第二,要选择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写的书;第三,要重视读常见书。对中文系学生而言,要知目录,明版本,要了解文史类书籍的专业出版,清楚它们各自的出版特色和长短处,要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摸清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情况,学会根据一个学者的研究资历、研究论著判断他的学术水准,从而在选书上做到有清醒而谨慎。同时,最要紧的,是要知晓知识的根柢,广泛涉猎传世的四部典籍,做到知经明史,而不盲目追随研究稀见文献,僻蹊径、走捷径的学术风气。
至于读书方法,历代论述非常之多,每个人又有各自的不同情况,傅老师针对中文系的学习,强调四点。其一,要加强背诵。记诵是中国很好的学习传统,老辈学者大多长于此道。大声朗读、反复讽诵记忆,有助于在抑扬顿挫、涵泳玩味中加深对每一个字义、词义以及文义的理解。其二,要多动笔,勤抄书。这是笨办法,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所谓书读多遍,其义自见,抄书的功效与之异曲同工。其三,读书必先校书。书不校不读,误读劣本,会导致理解的错误,自古以来,此类例证不可胜数。即便现在古籍整理已取得相当丰厚的成果,各类电子文献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校书在中文学习和研究中仍是不可放松的。其四,读书必须明体例。傅老师举《文心雕龙》和《玉台新咏》两部文学经典为例,说明是否明体例关系到对整部书的判断,在读书中至关重要。
最后,傅老师表示,此讲所谈,立志最为重要。选书标准、读书方法可以在未来学习中慢慢琢磨体悟,立志却是同学们当前不可须臾放松的要务。他祝愿同学们,能迅速树立目标,做好规划,能在北大这块学术圣地中重新找到对读书和常识的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