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快报 时间:2010年10月11日 编辑:谢勇
??? 中文学科百年了,北大中文系百年了。新京报最近刊出访谈以志纪念,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教授、现任系主任陈平原先生漫谈了中文学科的形成以及北大中文系发展变化的源流,今日中文系的现实状况等等话题。这是一篇读来让人感慨的访谈。1910年,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建系,成为中国最早的中文系,其建立也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学开成中国现代性学术谱系建设的独立学科和基础学科。而今年,正好是这个系与这个学科创立100年。
??? 不知道作为系主任的陈平原能否代表今天的北大中文。他的有些说法,让我深感钦佩,比如,陈先生对北大中文特殊之处的总结:“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有效地介入了整个国家的思想学问建设。这是一种‘溢出效应’。也就是说,大家的教师和学生,不仅仅研究本专业的常识,还关注社会、人生、政治改革等现实问题,与整个国家的历史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尽管在今天的中国大学中,学术似乎已经取代了思想,但是,人们无法否认,今天北大形象的基础中,所谓思想与精神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更重要的地位。所以,陈平原先生所言的“大家要出容易获得承认的学科体系内的科研成果,也要出不太容易被承认的跨学科著述,还希翼出不怎么‘学术’但影响社会进程的‘思想’,这就需要一种开阔的视野以及从容淡定的心态。”对于今天中国大学乃至中国社会,都是一种异常清醒和及时的声音。
??? 不过,对于陈平原先生的某些说法,我难以认同,比如,在记者问到中文系与“常识分子”的关系、指出两者在今天变得疏离的时候,陈平原先生回答道,“未免太抬举中文系了。虽然我是中文系教授,但我承认,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比人文学科发展得好;影响国计民生以及政府决策的,是经济学家、法学家,而不是哲学教授、文学教授----”
??? 陈先生所言的,未尝不是一种现实,但是这种从“活跃思想”转向“专业研究”的现实,伴随有种种社会历史的复杂原因,但无论如何不应成为中文学科的自我选择。这一现象的出现,自然不能去怪北大中文的师生们,窃以为对比其他中文系,他们可能已经做得足够好,但是,对比那些北大先贤,是不是还可以有更大作为呢?另一方面,陈先生所谓中文的“力量不够大”的判断,也不应解读为中文本身就不具备也不可能有大力量,并且衍生出一系列相似的论断如艺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力量,思想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力量等等。
??? 我在此呼吁,在北大中文庆祝百年的时候,在中文学科庆祝百岁的时候,除了那些已经经典的学术大师们,大家同样要纪念那些不那么学术的人物。在那些学术大师纪念文集当中,增加一本他们的文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