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疆日报网 2010年5月4日
??? (新疆日报网讯)今年3月31日,是北大中文系建系00周年。百年华诞,百年辉煌,北大中文系在轰轰烈烈举办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的同时,我也不禁想起了一群曾在北大旁听的“偷听生”。
??? 北大旁听生,有人称他们为“偷听生”“蹭客”“游学生”,而他们却更喜欢自许为“精神流浪汉”与“北大边缘人”。
??? 这群学生有多少人?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他们有的是散兵游勇,到北大参观一下,偶尔听一两次讲座或课程,参观一下校园就走了;有的是准备考研的,他们大学毕业后,就在北大周边租上三五百元的一个床位,在北大听相关的专业课,或者参加各种考研班;有的是在社会上从事文学写作、学术研究的,遇到了瓶颈,就到北大来充电,与师生切磋交流与寻找机会的;也有的是个体户、企业主或企业的员工,经常到北大听讲座获取信息寻找人脉的。还有北大学生的家长来北大陪读的,他们经常与儿女一起到课堂听课或听讲座,我就认识一位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她的母亲是位文学爱好者,过去培养孩子没机会来北大旁听,现在终于梦想成真了----专门在北大旁听的。北大旁听生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 在蔡元培主校北大时,北大教授马叙伦曾对蔡元培说:“人称咱北大有‘五公开’,一是课堂公开,不管有没有学籍,都随便听课。二是图书馆公开,可以随便进出。三是浴室公开,什么人都只管去洗。四是运动场地公开,操场上外校学生有时比本校的还多。五是食堂公开,大家的学生食堂都是包出去的小饭馆,里外用膳价格一个样。至于三种学生么,一是正式生,另一种就是旁听生,还有偷听生。未办任何手续,却大摇大摆地来校听课。据陈汉章老先生说,有一次他开了一门新课,平时总有十几位学生,可一到考试那天,台下只剩一人,一查,哈!原来那些全是偷听生。”
??? 蔡元培听后非常赞许,他曾多次批条子,允许旁听生在北大旁听。
??? 他们有缘与北大邂逅,虽然穿的不是北大的校服,但他们的身上却同样流淌着北大的血。从历史上的毛爷爷、沈从文、曹靖华、周建人、李苦禅、许钦文、成舍我、孙伏园、瞿秋白、冯雪峰、丁玲、柔石、杨沫、季羡林、金克木等等,都在北大有过旁听的经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全国各地来北大旁听、游学的社会人士更是不计其数!
??? 传道授业不论出身,唯传播真理和社会担当为第一要务,这正是北大的优良传统之一。蔡元培如此,胡适、鲁迅、李大钊、陈独秀如此,张岱年、季羡林、厉以宁等也是如此,这是北大人的庆幸,也是中国人的庆幸,北大造就了这批特殊意义上的“北大人”。
??? 不能忘怀曾是北大校长、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的胡适先生,在北京发起“工读互助团”,提倡“工读”,义务为“工读生”授课、为“旁听生”提携的一幕幕,所有这些仍深深温暖和激励着大家这些旁听生!
??? 现任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前些年曾在媒体撰文说:“‘偷听生’对于北大的感激之情,很可能远在正科生之上。尽管历年北大纪念册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传播北大精神、扩展红楼声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 在北大中文系诞辰100周年之际,笔者作为一名曾在北大中文系旁听多年的“北大旁听生”,对北大中文系的百年华诞,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同时也希翼北大中文系在百年华诞之后,能够继续保持开放的学风,“不拘一格降人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北大旁听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将北大的旁听传统更加发扬光大,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编辑:柳哲 责任编辑:徐江明、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