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民学术讲座·经典新义第一讲
陈平原教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研读
讲座纪要
时间:2019年3月6日 19:00~21:00
地点: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人文学苑1号楼108会议室
主讲人: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陈平原教授
今年是五四运动百周年,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也即将迎来110周年系庆。百余年来,北大中文与国运、文运共沉浮,孕育了一批人文大师和学术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学术格局与学问传统。前贤对于古今中外经典的回溯、解读、阐释乃至批评,更是百年来学问创造的源头活水。时至今日,面临博雅教育理念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双重挑战,名师引领下的经典重温与新义探索,既属研究生常识结构养成的题中之义,亦是北大中文系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
有鉴于此,本学期中文系重启了“孑民学术讲座”,并开辟“经典新义”系列。所谓“经典”,既指中国古典的经史子集、六艺百家、雅文俗讲,亦涵盖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文学、文献学、语言学新传统,还包括对中国学问产生深刻影响的外来典籍。中文系将邀请本系和外院系、兄弟高校各领域知名学者,以经典著作为单位,倾其学术积累,先容相关常识和研究新得。重读经典,既以考据字义、疏通文句、阐释文本为入口,亦期待能由此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反思现实境遇,通向新知新解,获得健全人格。
2019年3月6日,“孑民学术讲座·经典新义”正式开幕。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陈平原教授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研读”为题,开启系列讲座的第一讲,为校内外师生带来了一场丰富翔实、引人深思的讲座。
讲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张辉教授主持。他援引蔡元培校长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中的观点,指出“五四”不仅是一场“新学问运动”,同时也是一次“文艺复兴”;邀请中文系内外学术名家导读经典,既可以向司马迁学习“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达成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更可以如朱子所说“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常识意义上的,更与人格的砥砺和培养、与精神意义的上返本开新有密切关系。
陈平原教授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成书背景和题旨关怀抽丝剥茧,为大家解读了这部现代学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温厚风趣、深入浅出的演说风格,使现场气氛融洽而热烈。他从九个方面深入解析:首先,谈及《中国小说史略》关联的著名公案——关于鲁迅剽窃日本学者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的谣言,由此分析鲁迅与陈源、顾颉刚等现代学者的恩怨。再由北大对鲁迅的聘约,导出北大中文系转型对《中国小说史略》作为讲义诞生的意义。
以此为基点,陈平原教授着力分析《中国小说史略》的材源,举出鲁迅古典小说研究的功底。陈教授抓住《中国小说史略》的讲义性质,通过九位老学生的追忆,还原鲁迅“中国小说史”的课堂现场,指出其在小说史讲授中穿插小说作法和学问批判,风格则擅长“冷幽默”。
此后,陈平原教授的讨论由外而内,分“理论建构”和“艺术感觉”两个方面讨论《中国小说史略》的内容。在“理论建构”方面,他指出鲁迅著作的一大特色是将小说类型演进作为小说史叙述的重点,把中国小说的艺术发展理解为若干主要小说类型演进的历史。这一学术思路,使小说史的研究摆脱了作家作品点评的传统模仿,走向综合性的整体把握,为中国小说类型学的研究创立了基本体例。
在“艺术感觉”方面,陈教授认为:鲁迅的小说史研究之所以能深入,得益于其丰富的小说创造经验。以小说大家的眼光品评以往时代的小说,自然有独得之秘,《中国小说史略》难以逾越的地方,正在于“史识及其艺术感觉”。另外,鲁迅以“文采与意想”来把握中国古典小说,极少借用其时译介进来的西方小说批评术语,而更多沿用明清小说评点的术语及思路。因为在鲁迅看来,中国文学的某些精妙细微之处,西人很可能无法诠释。
讲到这里,陈平原教授抛出一个问题:为何《中国小说史略》由文言写成?他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与《中国小说史略》之间作了对比,指出后者是在讲课前写好的讲义,故用文言;前者则是根据讲演的记录稿整理成文,故为白话。可以看到,作为白话文的提倡者,在讨论中国传统的著述里,鲁迅依然徜徉于文言的世界。
最后,陈平原教授说明了为何鲁迅的文学史研究“难以为继”。其理由可归纳为生活无法安静、缺乏参考书籍、工程过于浩大、“没有心思”等四点。他认为,鲁迅对“学术”始终抱有尊崇尊崇的态度,却因为很难既“热血沸腾”地写杂文,又“心平气和”地做研究,以致其文学史的研究难以持续。
演讲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陈平原教授一一进行回答。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记录整理/中文系博士生 张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