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由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传统学问研究》编辑部、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 官方网站联合主办的“从历史现场到文本空间——首届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传统学问研究博士后论坛”在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国学院大雅堂115室顺利召开。来自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历史学系、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艺术学院、信息管理系、社会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以及中华书局的二十八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与会学者合影
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博士后高树伟主持,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副主任程苏东、中华书局编辑孟庆媛先后致开幕辞。
程苏东首先向参与此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其次详细先容了本次博士后论坛的活动缘由。一方面,博士后论坛旨在为博士后群体提供一个跨学科的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互动与交流,推动博士后人员更好地融入新的学术共同体;另一方面,也意在借论坛这一平台,为《传统学问研究》期刊征集更多优质稿件,获得更多青年学者的支撑,以期为传统学问研究贡献更多力量。
孟庆媛追溯了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与中华书局之间的深厚渊源以及彼此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时与大家分享了中华书局最新的出版动向,为更紧密地实现学术研究与出版的联动,共同推动传统学问研究,提供了重要助力。
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睿受邀参会并发言。他指出,文献学研究应回到历史的原境,它的生成、传播、应用,都应回到历史原境;回到历史现场,大家会发现一个更丰富的历史层次和文本空间。这有助于突破文献学越来越窄的发展局面,也有助于开拓学术前沿。
会议海报
第一场
第一场分组报告由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博士后周昕晖主持,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博士后陈腾评议,5位博士后先后发表论文。孔燕君关注翁方纲诗学与明代诗学的关系议题,从文献和诗学理论层面,揭示了潜藏着的翁方纲诗学与明代诗学之间的复杂关系。陈耕重点考察书法主题的“读碑记”,以《华鄂斋读碑记》为例,探讨了“读碑记”的成书与文本特征问题。妮娜全面分析了《搜神记》中《崔少府女赠卢充诗》的文体类型、结构、文学形象等问题,以此论证赠答诗在神话故事和志怪小说框架内发挥功能的机制。谢文君通过对《东游日记》《东游稿纻录》等多种文献的对读研究,深入抉发王韬《扶桑游记》隐微的书写心态。陶冉则以明代琴歌为中心,探讨了文辞入乐与文类离合之问题。
评议人陈腾指出,孔燕君的文章具有较高的选题价值,“镜像”这一理论框架亦具创新性,建议以翁方纲、姚鼐的明诗论争为分界点,梳理相关论述的时间层次;陈耕的文章拓宽了金石学与书法史的研究视野,将来可考虑将其置于近代学科建制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观照;妮娜的文章展现出了扎实的文学理论素养和敏锐的文本分析能力,不过就“传省其诗”所体现的赠诗文本之公信力可稍作补充;谢文君的文章在资料引用上颇为丰富,涵盖了日记、尺牍、诗文、资讯等门类,犀利的洞察与老辣的表达,令听众至为感佩;陶冉关注到了明代琴歌在文本风格上迥异于历代诗文集的三种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明代文学与音乐的相互关系,不过就“这些琴歌在何种情境下被创作出来,如何演唱”等问题,还可再作讨论。
第二场
第二场分组报告由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博士后陶冉主持,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博士后王晓娟评议,四位博士后先后发表观点。邓阿莲进一步考论南宋孙若蒙与郭氏夫妇墓志碑铭,借以推进孙若蒙的生平研究。曹芳芳从性别考古学视域出发,对殷虚女性社会地位作了深入的考察。王瀛昉从先秦文献中的“乐”与“悦”概念谈起,详细辨析了先秦文献中对快乐的哲学性思考;苟欢以湖南省博物馆藏三羊纹鬲为例,从外凸内凹的纹饰制作技术厘清了青铜器的浮雕高度问题。
评议人王晓娟指出,邓阿莲的文章通过勾稽史料,大步推进了学界对墓志男主人的家庭史、仕宦交游史的认识,显示出了编辑运用史料、梳理信息的精湛功力;曹芳芳通过与同时代男性墓比较、与西周女性墓葬资料比较等视角,尽可能地呈现了殷墟女性墓主人的等级层次、社会角色,不过有关墓葬资料中被殉葬女性研究,或可再作补充;王瀛昉从先秦文献中与“乐”“悦”相关的语言使用中提取了三种快乐观,并与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快乐观作了对比研究,不过文中对先秦快乐观的分析,在材料的使用、分析方法上稍显失衡;苟欢通过对铜器技术细节及其数据的分析,探讨了青铜器的浮雕高度问题,并以此为例重新思考冶金技术发展和传播的另一种可能性。
第三场
第三场分组报告由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博士后张鸿鸣主持,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哲学系博士后王瀛昉评议,五位博士后先后报告论文。赵昕从异文、句法表现以及字形三个层面论证了“勇士何以不忘丧其元”中“忘”当读作“吝惜”义的“爱”;刘晓晗从出土文献出发,综合利用传世、出土资料,系统讨论了“作”的意义和用法,并就“事”之词义作了进一步阐发;陈彬彬对“申屠”“登徒”所牵涉的误读现象作了清理和辨正;王一鸣由“恒”“常”概念切入,讨论了《老子》中长久观念的不同面向;李聪以《汉语大词典》为例,讨论了大预言模型辅助的辞书编纂与修订问题。
评议人王瀛昉指出,赵昕对“忘”在文字学方面的考证很精到,但需注意在原文语境中的诠释问题;刘晓晗的文章内容翔实,论证精密,但最后“作”“为”“事”的关联可多作一归纳性总结;陈彬彬很好地处理了较为复杂繁琐的几个问题,但部分语词在文中的诠释比重可以稍作调整;王一鸣的文章饱满周全,但帛书《老子》“常”出现次数有限,可以再联系别的先秦传世文献或出土文献发掘“常”的意涵;李聪很好地先容了最新的语言大模型在古汉语研究中可以发挥的贡献,但如生僻义项的选择等问题还可以作更多说明。
第四场
第四场分组报告由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博士后谢文君主持,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助理教授杜以恒评议,五位博士后先后汇报论文。张鸿鸣深入考察傅增湘对隆庆刊本《文苑英华》的校勘过程,具体揭示了傅增湘《文苑英华校记》一书存在各本异文混淆、所标据本不可信、漏校错校众多等问题;钱礼翔以袁宏道《锦帆集》《摆脱集》为例,在版本研究和校勘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中所隐含的文集改写现象以及文学建构的意图;周昕晖以顾炎武《日知录》为切入点,梳理了清初考据学的“博文”线索;陈腾以《铅差日记》为例,尝试“限定时空”,借以探讨书籍对中下层士人的影响,为阅读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高树伟重点关注了《永乐大典》辑录正史的体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旧五代史》的辑佚参考系,反思重辑、重校诸问题。
评议人杜以恒指出,张鸿鸣的文章有较高的选题价值,考论严谨,结论可靠,不过文章第四小节的写作逻辑还可再作厘清;钱礼翔意图通过文集的版本对校研究挖掘其中的文学观念,但编辑对所考文献的版本判断有误,导致文章的立论根基有所偏颇;周昕晖从“博闻”线索切入清代考据学,研究视角较为新颖,论证过程令人信服,不过对于“经术”“考据”等概念的诠释,还可再作细化讨论;陈腾的文章细致呈现了一个下级官僚士人的阅读经验,不过就选取研究案例的典型性,以及结论的普遍性还须再作思考;高树伟考察了《永乐大典》辑录正史的体例,考证相当扎实,选题本身具有很高价值,不过《永乐大典》残卷所引朱笔正史,未必完全符合文章所论之体例,对于此类情况可以再作补充。
第五场
第五场分组报告由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艺术学院博士后曹芳芳主持,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博士后赵昕评议,四位博士后先后发言。王晓娟从东汉残刻《张禅等题名》入手,对“白虎夷”相关史料作了梳理和辨正;冯莉审视了老子以道为基础的天下秩序新建构,细致分析了老子的天下观念;王景重新阐释了《咏怀·徘徊蓬池上》的诗歌主旨,并借此探讨了阮籍诗歌语典修辞的特点;陈懿人聚焦于清至民国的昆明浙江会馆,全面展示了同乡组织的“生命史”历程,以及对地方发展的影响。
评议人赵昕指出,王晓娟关注到“传世文献中的出土文献”,考察了东汉时代的白虎夷的历史,也反映了今人进行史料批判的必要性;冯莉的文章着眼于思想史的基本概念和问题,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重新结构,有深刻的理论追求,但论证方法上尚可斟酌;王景的文章文章的结构清楚,立论以小见大,颇见功力;陈懿人选取典型个案对清至民国昆明浙江会馆的生命史展开微观研究,在文献方面用力颇勤,功力不浅,但在历史叙述中有个别时段内容较少,让人意犹未尽。
闭幕式
闭幕式由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博士后孔燕君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徐渊、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中文系助理教授杜以恒先后总结。
徐渊首先对出席论坛的博士后学人表示了高度认可。他指出,此次论坛见证了90至95年的一代学人正在快速成长并跻身学界,新的学术格局正在发展和成熟。他从三个方面总结此次博士后论坛:第一,重视本学科、学术成长路径的重要性。强调研究者首先得深耕本学科,在本学科扎实的训练基础上,再向外拓宽研究领域,推进不同学科的融通。第二,关注论坛所呈现的“代际变化”。徐渊指出,新一代学人正在努力设置全新议题,这势必会导向学界的主流讨论发生变化,也暗含了可能存在的学术变局。第三,指出参会论文的共性问题。不少文章在拈取标题时显得过于“时髦”,多采用文学化的短语作为主标题,导致标题与论题不直接相关、稍显含混。
杜以恒对小组论文评议进行了简要总结,认为本次会议的论题虽然跨度很大,但都属于高难度的前沿问题讨论,且从研究风格上看普遍具有扎实厚重的学风,可见北大人文学科的优秀学术传承,更可知举办这样的跨学科博士后论坛有非常积极的学术促进作用。杜以恒还从自己刚刚出站入职的经验出发,建议在站博士后把握好发表周期,尽量多积累学术成果,同时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最后,杜以恒代表参会嘉宾和博士后对筹备本次会议的会务组表示诚挚感谢。
纪要:孔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