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与学问》2024年第4期
(总第131期)目录、摘要
刊物概况
《中国典籍与学问》(季刊)创刊于1992年,由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本刊主要栏目有文史新探、文献天地、学问广角、学界纪事等。其中文史新探版块,刊载有深度,有创见,且文笔流畅的考据性论文。文献天地版块,着眼珍稀文献的探幽抉微,传统文献的新意发掘,文献典藏流传的逸闻佳话。学问广角版块,透过具体细微的古代学问事象,多角度审视传统学问。学界纪事版块,刊载相关学人的师友交往,学术活动,治学心得;重要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学术前沿信息;国内研究成果的客观评述。
刊号:CN11-2992/G2
本刊唯一投稿渠道:ccc@pku.edu.cn
《中国典籍与学问》2024年第4期(总第131期)
刊物目录
文章摘要
文献天地
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开元二十九年戒牒
编辑:荣新江
摘要:本文根据俄藏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尚不被印刷史学者留意的《唐开元二十九年(741)二月九日沙州大云寺授菩萨戒牒》,论证其上佛像捺印应当是迄今所见具有明确年代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并由此推断,因为大量佛教僧尼的受戒需求和政府管理的需要,这种带有捺印佛像的戒牒应当是早期雕版印刷传播的一个途径。从《开元二十九年戒牒》为长安受戒法师在敦煌受戒的个案,大家可以根据慧超所记西域地区汉化佛寺的情形,以及鉴真东渡日本的事迹,推测这种带有印刷品的戒牒向东西方传播的轨迹,从而也可以说明佛教的受戒活动,是推动早期印刷术发展的另一个因素。
关键词:雕版印刷 开元二十九年 戒牒 佛像捺印
敦煌册子本所见丝绸之路上的写本流动
——以写本纸张特征为线索
编辑:冯 婧
摘要:本文以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册子本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物调查与纸张类型学分析。根据纸张簾纹、厚薄等特征,本文尝试确定一批在外地制作后携至敦煌的册子。这些册子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人与物的流动,为大家复现9、10世纪丝路网络上的写本流动与学问、政治交往提供了更多线索。
关键词:敦煌写本 册子本 写本学 敦煌纸张
俄藏Дх.11196与《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的流传及使用
编辑:路锦昱
摘要:Дх.11196摘抄《随函录》极为跳跃,是写于废弃转帖纸背的选抄本。可洪《随函录》曾由初稿二十五卷变为定本十五册,并很快刊出三十卷蝴蝶装刻本。至迟到十世纪后期,此刻本已传入敦煌乃至西域多地,并衍生出许多节抄本,其形制为分割后的卷子装残片、经折装残叶以及实用文书纸背。《随函录》未曾进入中土官方藏经,但其单行本由宋东渡朝鲜半岛,赖高丽藏流传至今。
关键词:可洪 随函录 转帖
P.2823v《维摩手记》考
编辑:严世伟
摘要:P.2823v长期被定作“佛经疏释”,性质不明,亦未受到学界多少关注。通过与多种敦煌本《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对勘,逐行辨析P.2823v所抄文字,可以发现其内容与《维摩诘所说经》关系密切,且受到道液《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和《净名经关中释抄》的强烈影响。因此,P.2823v当为对《维摩诘所说经》的注释。然P.2823v所抄文字又多为短句、不成段落,显然并非规范注疏,很可能是僧人讲或者听《维摩诘所说经》的笔记,故拟名为《维摩手记》。
关键词:P.2823v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手记 敦煌佛典注疏
日本出土《论语》木简所见中国典籍的流布与习学
编辑:田卫卫
摘要:公元4世纪百济儒者王仁将《论语》带入日本,但受材料限制,其早期传习和流传情况难以确知详情。作为东亚古代历史文献的大型史料群之一,源自中国简牍的日本古代木简自首次出土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细致梳理其中《论语》相关材料的全貌,对在中文语境下开展全景式描绘日本出土《论语》木简资料的全貌及研究中古时期中国传统典籍学问在国际上如何传播、如何影响、如何传承等问题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典籍 日本出土木简 论语 学问传播
文史新探
《春秋》“辞例”学的建立
——以《公羊传》《穀梁传》为中心
编辑:孙玲玲
摘要:继《孟子》提出“孔子作《春秋》”之后,西汉学者又在孔子如何作《春秋》的问题上继续探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司马迁的“笔削说”和《公羊传》《穀梁传》的“辞例”说。它们认为,孔子作《春秋》的具体方法就是对《春秋》之“辞”进行删削和加工,并融入了孔子个人的情感和语言风格,因此“辞例”代表的乃是文本《春秋》的秩序与规则。以《公羊》《穀梁》二传为代表的“辞例”说也成为西汉时期《春秋》学中的一种重要阐释方法。
关键词:笔削说 辞例 公羊传 穀梁传
何为“正始之道”?
——兼论时序对郑玄《诗经》学的意义
编辑:秦东京
摘要:“二南”不仅是十五《国风》之首,更是整部《诗经》之首。对于“二南”居首的意义,《诗序》与郑玄理解不同。《诗序》认为 “二南”讨论的是王道应当如何开端的问题,此是价值问题。郑玄则将其理解为一个事实问题,所谓“《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就变成了周王朝的王道教化最早是从《周南》《召南》开始的。此与郑玄对整部《诗经》的认识有关。郑玄认为《诗经》虽然主意于周室,却提供了关于王朝兴衰的因果常识。透过《诗经》的时间序列,能看到周王朝从获取天命到最终失掉天命的整个过程。而郑玄将处于《诗经》之首的“二南”,说明为周家王道教化在时间意义上的起点,也就为这一时间序列找到了开端。
关键词:郑玄 诗经 二南 诗序
敦煌本唐人诗题的文献价值与写本特征
——以P.2567+P.2552为中心
编辑:朱利华
摘要:敦煌P.2567+P.2552所抄诗歌与同见于传世本者相比多有异文,从诗题来看,具有保存原貌或早期面貌之价值,在书写格式、抄诗意图以及文本差异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写本特征。本文通过考察该写本诗题与传世本及其它敦煌本诗题的不同,揭示其文献价值与写本特征,为大家了解诗歌流传中诗题的变化提供具体而详实的例证。
关键词:敦煌写本 P.2567 P.2552 诗题 写本特征
宋人所辑十卷本陆机集分两系说
——以《韵补》为线索的考察
编辑:王 翊
摘要:陆机集在中古时代的长期流传中不断散佚,经过宋人重辑,形成今人所见十卷辑本。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等宋元书目著录十卷本陆机集,吴棫《韵补》引用十卷本陆机集,徐民瞻刊刻《晋二俊文集》,其中《陆士衡文集》亦为十卷。学界历来认为宋代流传的十卷本陆机集都属同一系统。基于《韵补》所引陆机诗文、今传本陆机集和李善、五臣、六家、六臣四系统《文选》重合篇目的校勘,可以证明《韵补》所引陆机集据李善本辑佚,今传本陆机集依据五臣本辑佚,二者并非同一辑本。《韵补》所引不见于今传本的佚文、与今传本之间的异文,也是二者并非同一辑本的反映。明确宋人所辑陆机集至少应分为两系的事实,有助于深化对宋辑先唐别集的认识。
关键词:韵补 陆机 文选 先唐别集 辑佚
《明武宗实录》“王阳明”条发覆
编辑:谢一丹
摘要:《明武宗实录》“王阳明”条记载王阳明在平定藩乱中勾结朱宸濠、纵杀平民、包庇逆党。王世贞《史乘考误》指出此乃编修总裁杨廷和、费宏等肆意笔削的结果,沈德符又在《万历野获编》中说桂萼唆使董玘作诬笔构害王阳明,两种说法都值得商榷。《明武宗实录》“王阳明”条在王阳明传记谱系中处于“失语”状态,这与《明实录》的典藏制度、王阳明在隆庆年间恢复爵位不无相关。
关键词:明武宗实录 “王阳明”条 文献考辨 历史接受
彭元瑞的诗学批评及其现实指向
——以批校本《苕溪渔隐丛话》为中心
编辑:逯铭昕
摘要:现存彭元瑞文集中所收篇目多为奉制撰述或应和之作,绝少私人记事抒情的诗文。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本《苕溪渔隐丛话》中有彭元瑞手批四百余则。在这些批校文字中,彭元瑞表达了他崇雅正、戒拙滞、避纤腐的诗歌审美趣味,以及他对考证说诗、字字索引、过度阐释等解诗方式的深入思考。在文字狱频仍的政治背景下,彭元瑞在文集编纂上的审慎择取当是压力之下自我禁抑的体现。他对审美旨趣的表述与对诗歌阐释方式的批评,背后也透露出他对文字之祸的忧虑与对当下诗祸根源的反思与回应。
关键词:彭元瑞 诗学批评 批校本 苕溪渔隐丛话
学问广角
上博藏楚竹书新释四篇
编辑:蔡一峰
摘要:本文是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仲弓》《君子为礼》《容成氏》等篇中数处疑难字词句提出新的考释意见,认为《仲弓》8+14“ 不行,妥有成”当释读为“早〈弁(变)〉不行,绥施有成”,大意是(百姓安土重迁墨守难移,由他们自己)先行改变(为政者再施教)是行不通的,只有(为政者)缓慢施化才起效果;《仲弓》20A“孚(愎)(过)”之“”当释读为“捍刺”,即抵触谏刺;《君子为礼》4“智而(比)(信)”是说智而亲民有信,“比信”即亲近诚信,与郭店简《成之闻之》17“智而比即”之“比即”义相关相涵,皆是强调智人君子要亲近诚信于民;《容成氏》14“免笠幵耨,菨而坐之”中,“菨而坐之”可释读为“葺(/辑)芥而坐之”,大意是舜脱帽释耨放下农活,顺手将身边散落的杂草敛聚成席并坐下。
关键词:仲弓 君子为礼 容成氏 考释
清华简《筮法》纳甲新探
编辑:蔡飞舟
摘要: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筮法》可推考早期纳甲学说二种:一为日辰纳甲,此法所推演之乾坤二别卦纳甲与汉儒郑玄爻辰之说相同,学者或言郑玄变换京房之法而来,今以《筮法》观之,郑氏之说当别有来源。一为月相纳甲,《筮法》以一经卦描摹某一日之月相,与虞翻、《周易参同契》以一卦之体统摄数日月相不同,《筮法》月相纳甲较汉儒之说更合月相变化之情实。
关键词:筮法 纳甲 爻辰 月相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考源
编辑:詹静珍
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语出禅宗语录,现在用来比喻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还要继续努力,此非其最早含义,各辞书均未指明。本文综合运用文例、对文等求义方法,探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字面义是在极高的竹竿顶端向前走一步,结果是坠落,有两层喻义:一是虽然达到极高的修行境界,但不能固守陈规,一动不动,要敢于从高处下来重新经历十方世界,继续修行;二是不仅要破除已有成就的束缚,更要不惧生死,敢于放下一切,进入无所挂碍的禅悟境界。后一义是前一义的引申与升华。在宋儒的反复引用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南宋时引申出今义。
关键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百尺竿头 悬崖撒手
《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成书考
编辑:张志峰
摘要:《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元代部分,从著录人数和剧目来看,所依主要材料为别本《录鬼簿》。此本《录鬼簿》修订于孟称舜刻本祖本之后,天一阁旧藏贾仲明序抄本之前,其时约在至正二年(1342)及至正五年(1345)之间。朱权在此基础上删改原有条目及次序,而成“元五百三十五本”主体部分。《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最初仅分元明两大类,后将“娼夫类”独立出来,并进一步将元明无名氏合并为独立小类。
关键词:朱权 太和正音谱 钟嗣成 录鬼簿
星命文献中的生辰信息
——从杨基生年与“木入斗”谈起
编辑:赵江红
摘要:星命术曾长期在唐以后的社会中流行,受此影响,历代文人热衷于谈论星命,并将星命入诗,杨基《梁园饮酒歌》就是一首典型的星命诗文。根据诗中留下的杨基出生时刻天象及命宫信息,可以推算出他出生于至顺元年(1330)六、七月间某日的亥时。借助杨基的案例,不仅可以证明利用星命回推古人生辰信息的可行性,同时也可以看到星命文献在保存和考证古人生辰信息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木入斗 杨基生年 星命诗文 古人生辰
读书丛札
吴人徐整小考
编辑:马 楠
摘要:三国时吴人徐整为豫章人,所撰《豫章烈士传》孔恂、羊茂诸传与谢承《后汉书》内容有重合。齐王孙奋于孙亮建兴年间居豫章,徐整为齐王傅射慈门人,问答载于射慈《丧服变除图》。徐整终官太常,约在孙休、孙皓时。
关键词:徐整 隋书·经籍志
校勘学释例
“牛马墙”还是“羊马墙”?
编辑:王瑞来
补白
季振宜藏书题跋考略
编辑:井 超
释“六种之宜”
编辑:罗振江
再论《续资治通鉴长编》注引《宋史全文》
编辑:李灵均
《中国典籍与学问》征稿启事
一、《中国典籍与学问》杂志是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物以弘扬中华学术学问为旨归,致力于以文献学为背景的传统人文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本刊分设文史新探、文献天地、学问广角等栏目,欢迎海内外学人赐稿。
二、本刊原为季刊,自2024年起改为双月刊,每年二、四、六、八、十、十二月各一期,凤凰出版社出版。
三、来稿篇幅以中文一万五千字内为宜,较长的论文与珍稀文献发布,可改投本刊主办的《中国典籍与学问论丛》。除经本刊同意,不接受已发表稿件和翻译稿件。
四、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稿件一经采用,编辑部将及时通知编辑。如四个月后仍未收到采用通知,编辑可自行处理。因编辑部人员有限,恕不退稿。请在来稿中另页注明编辑姓名、学历、职称、服务或学习单位,并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诸项联络信息。
五、来稿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杜绝抄袭剽窃和一稿多投多发。来稿如涉及著作权、出版权方面事宜,请事先征得原编辑或出版者之书面同意,本刊不负相关责任。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删改加工,如不愿删改,请事先声明。
六、来稿刊出之后,即寄赠稿酬、样刊。本刊享有已刊文稿的著作财产权和数据加工、电子发行、网络传播权,本刊一次性给付的稿酬中已包含上述授权的使用费。如仅同意以纸本形式发表,请在来稿中特别注明。
七、为便于匿名审稿,来稿请另纸注明姓名、工作单位和学历职称,并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邮件诸项联络信息。
八、本刊目前仅接受电子邮箱投稿,唯一投稿邮箱是:ccc@pku.edu.cn。若电子投稿确有困难,请将纸质稿件邮寄至: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100871
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哲学楼328号
《中国典籍与学问》编辑部
《中国典籍与学问》文稿技术规范
一、 来稿请以Word文档打印纸本,同时提供电子文档。
二、随文提供内容摘要(200字)、关键词(2—4个)和英译标题,并附编辑概况(50字)和联络信息。
三、来稿正文请按“一、(一)、1.、(1)”的序号设置层次,其中“1.”以下的章节段落的标题不单独占一行;文稿层次较少时可略去“(一)”这一层次;段内分项的可用①②③等表示。
如:一、XXXX
(一)XXXX
1. XXXX
(1)XXXX。①XXX; ②XXX; ③XXX。
四、来稿中的注释,请采用页下注、每页各自编号,注号置于句末的标点符号之前,如:孔子已有“六艺”之说①,“……将边界查明来奏” ①。但引文前有冒号者,句号在引号内,则注号置于引号之外,如:《释名》云:“经者,径也,常典也。”①
五、注释文字标引文献的具体格式规定如下:
1. 著作类:著编辑《书名》,出版单位,XXXX年,页X至X。又:著编辑《书名》卷X,XXXX年XXX本。著编辑、书名之间不加冒号、逗号或“著”、“撰”字样。
例:① 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页75。
② [清]张裕钊《濂亭文集》卷四,清光绪八年查氏木渐斋刊本。
2. 古代文献著编辑前需括注朝代,书名、篇章名后,可标示所属丛书名;书名加篇名者,书名与篇名之间,如有卷次,加卷次。
例:①[清]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自序》,《清经解续编》卷七四七,上海书店,1988年,页881。
②《旧唐书》卷七三《颜师古传》,中华书局,1975年,页2594。
3. 杂志类:著编辑《论文名》,《期刊名》X年X期,页X至X。又:著编辑《论文名》,《期刊名》X卷X号,页X至X。
例:① 袁行霈《〈新编新注十三经〉刍议》,《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学报》2009年第2期,页7。
② 池田秀三著、金培懿译《韦昭之经学—尤以礼为中心》,《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5卷3期,页141-155。
4. 西文书名与杂志名均用斜体,文章名加引号。日文、韩文参考中文样式。
例:① Ad Dudink, “The Chinese Christian Books of the Former Beitang Library”, 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XXVI (2004), pp. 46-59.
5. 同一篇文章中,重复出现的文献标注出处只列著作、论文名和页码即可,重复出现的注释不用“上同”简略。
六、图表按先后顺序编号,在文中应有相应文字说明,如见图X,见表X。
七、数字用法:
1.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用阿拉伯数字,如18世纪50年代。
2. 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其他国家民族的非公历纪年,用中文数字表示,且需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前722),清咸丰十年(1860),日本庆应三年(1867)。
3. 中文古籍卷数均用中文数字表示,如作卷三四一,不作三百四十一,叶(页)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来源:《中国典籍与学问》2024年第4期
排版:刘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