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与学问》2023年第4期
(总第127期)目录及摘要
刊物概况
《中国典籍与学问》(季刊)创刊于1992年,由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本刊主要栏目有文史新探、文献天地、学问广角、学界纪事等。其中文史新探版块,刊载有深度,有创见,且文笔流畅的考据性论文。文献天地版块,着眼珍稀文献的探幽抉微,传统文献的新意发掘,文献典藏流传的逸闻佳话。学问广角版块,透过具体细微的古代学问事象,多角度审视传统学问。学界纪事版块,刊载相关学人的师友交往,学术活动,治学心得;重要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学术前沿信息;国内研究成果的客观评述。
刊号:CN11-2992/G2
本刊唯一投稿渠道:ccc@pku.edu.cn
《中国典籍与学问》2023年第4期(总第127期)
刊物目录
文章摘要
文史新探
重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编辑之名
编辑:王孙涵之
摘要:《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编辑陆元恪,其名究竟作“机”抑或“玑”,至今仍存争议。据本文考论,在训诂方面,“机”“玑”二字通假仅限于源自《尚书》的少数词汇,陆元恪之“机”并非“玑”之通假或讹误,而且“陆机”说的名字取义亦较“陆玑”说更为合理。同时,本文以宋人经疏校刻为中心,对宋前古书中的“陆机”“陆玑”版本异文进行了考察。发现北宋国子监的经疏校刻,上承古本,仍以“陆机”为正,后因“陆玑”说的流行,南宋八行本方逐渐改“机”为“玑”。不难推测,宋前古书中的“陆玑”异文,多为后人所改,并非古本原貌,在晚唐“陆玑”说出现之前,古本应以作“陆机”者为主流。因此,晚唐李匡文所提出的“陆玑”说,并无确切的训诂及版本依据,很可能是时人为区别陆元恪与陆士衡而作的新奇之论。
关键词: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陆机 陆玑 陆元恪
公论与攻诋
后楚王案时期的舆论与晚明政治生态
编辑:宋立杰
摘要:万历三十一年(1603),楚王案爆发,最终以明神宗认定楚王华奎为真而结案。乙巳京察后,楚王案重归朝野舆论。在此前楚假王说的基础上,舆论又制造了一些新的谣言,强调华奎为假王,沈一贯接受假王的贿赂故而竭力包庇。朝堂对舆论的失序没有加以引导,不仅未澄清谣言,反而相信、采纳与利用,甚至在不重新审理的情况下,断然“翻案”,强调沈一贯为首的集团借机倾陷郭正域等清流,导致新谣言迅速传播,致使晚明政治生态发生异化。
关键词:后楚王案 沈一贯 郭正域 华奎
沈钦韩《三国志补注》考略
编辑:刘国宣
摘要:清代著名学者沈钦韩撰有《三国志补注》一书,系对《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的研究著述,凝聚了撰者多年的研治心得。其书向无刊本,流存至今者惟有稿钞本两种,一存上海图书馆,一存国家图书馆,而国图本实源出于上图本,俱不复完帙。《三国志补注》专意于训诂、地理的考释,在清代诸家《三国志》研究著述中,堪称其佼佼者,有功于陈志、裴注甚伟。
关键词:沈钦韩 三国志补注 训诂 地理
张之洞经学改革方案与曹元弼的经学研究
编辑:李 科
摘要:在近代西学的冲击之下,面对时局之危,如何在救亡图存的同时保存中学,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为解决传统经学纷纭错乱、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的弊病,充分发挥经学在造就人才以救世方面的作用,张之洞提出了“守约施博”的经学改革方案。作为张之洞幕宾的曹元弼,延续并践行了张之洞经学改革的方案,不仅撰《原道》《劝学》《守约》对《劝学篇》相关议题予以阐释,而且受张之洞嘱托,按照《劝学篇·守约》所示七例编纂《十四经学》,并且在辛亥以后依然延续张之洞的经学理念,从“政教相维”“经正民兴”的角度,试图通过审别经学源流、阐释群经之义、弥合汉宋之争以正学术人心,这客观上又使其辛亥以后的经学研究呈现出集成性和总结性特点。
关键词:曹元弼 张之洞 中体西用 经学
文献天地
原本《玉篇》残卷言部、誩部、曰部
部序问题探讨
编辑:墙 斯
摘要:原本《玉篇》各残卷分散各处,即在同处者亦多有断裂。自发现至今,主要的著录有黎本、罗本、东方学问丛书本、中华本、续四库本及宝玥斋本等,早稻田大学亦公布过卷九大部的彩照。各本互有优劣,在卷子拼接、编排上存在些许差异,给研究带来一些困扰。卷九言部、誩部、曰部的部序就存在问题:黎本次序为“言部→誩部→曰部”,东方学问丛书本及宝玥斋本存“言部→曰部”,续四库本则配补为“誩部→言部→曰部”。本文依据写卷原文的行间距差异、断片接缝痕迹、每纸行数等版式信息、写卷背面内容等证据,指出黎本的部序“言部→誩部→曰部”符合《玉篇》原貌;现藏早稻田大学的残卷是誩部8行被割去后,未明显留空而将断处接裱的,并不表示言部后紧接曰部。
关键词:原本《玉篇》 部序 言部 誩部
宋刻《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印本分合考
编辑:吴 娟
摘要:国家图书馆、台北“国家图书馆”所藏两部宋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系同一版本的不同印本,其中国图本经岛田翰、田吴炤、袁克文、潘宗周递藏,台图本经刘鹗、罗振常、张钧衡递藏。国图藏岛田翰本原为六十卷全本,由田吴炤自日本购回武汉,于辛亥革命中遗失13卷,后归潘宗周收藏。而台图藏刘鹗本最初存40卷,目录经书贾剜改,1914年、1916年分别归罗振常、张钧衡收藏。1930年前后张元济以潘宗周本、张钧衡本拼合影印《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在这一过程中潘宗周本扉页、目录及15卷正文转配张钧衡本,张钧衡本经剜改目录则附潘宗周本。潘宗周本后归国家图书馆,张钧衡本则归台北“国家图书馆”。清代以来各家序跋著录反映了二本不同时期的卷帙分合情况,多有抵牾,且与现存之本情况不同。
关键词: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苏轼 宋本 岛田翰 刘鹗
国家图书馆藏《新纂门目十朝名臣言行录》价值考述
编辑:郭 明
摘要: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刻《新纂门目十朝名臣言行录》四十卷,虽系坊肆编刻的科举用书,但它处于朱熹《八朝名臣言行录》原本到《宋名臣言行录》版本演变过程的中间时期,展示了学界此前尚不了解的版本复杂性。《八朝名臣言行录》问世后不仅有“纂要本”,更有如《新纂门目十朝名臣言行录》这样的坊间增补本,更已开启了续补南宋部分的先河。同时,它又是一部罕见的专门反映宋代史事的科举用书,其编纂过程与体例均体现了坊肆书商对科举考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透露了举子应考的心理特点,是研究南宋科举的重要材料。
关键词:新纂门目十朝名臣言行录 八朝名臣言行录 宋名臣言行录 科举用书
古籍纸背明洪武三年小黄册归属地考释
编辑:耿洪利
摘要:明洪武三年(1370)处州府小黄册原件见之于公文纸本古籍纸背文献,证实了明代小黄册之法确有其文,弥补了相关传世史籍记载的不足。通过结合明成化本《处州府志》对文书中出现的具体地域寺、观等内容的考证,明确了这批明初小黄册的具体归属地应至少涉及处州府青田、遂昌、龙泉和丽水四县,甚至是青田、遂昌、龙泉、丽水、缙云五县。这为下一步的文书缀合复原和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处州府 小黄册 归属地 考释
崇祯六年本《坛经》的学术价值
兼论“宗宝本”《坛经》的版本谱系
编辑:白 光
摘要:福建朱美初于崇祯六年(1633)所刻的《坛经》,源自明代南华禅寺僧人泰仓在嘉靖十四年(1535)的刻本。这部《坛经》的发现,不仅是证实宗宝为光孝寺住持的重要证据,而且也是现存属于宗宝本版本谱系的最早本。德清校本属于它的流传本而形成宗宝本的又一系统。
关键词:崇祯六年本 坛经 宗宝 泰仓 德清
翁方纲手批《王文简公精华录》稿本考论
编辑:刘晓丽
摘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稿本《王文简公精华录》是翁方纲亲自选录并批点的王士禛诗歌选本。它与《渔洋山人精华录》并非一书,所据底本既不是《渔洋山人精华录》,也不是《渔洋山人精华录笺注》。它是翁方纲所选王士禛诗歌“精华录”。书中保存了大量前人未见的翁方纲批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翁方纲 王文简公精华录 稿本
学问广角
《涅槃无名论》及其注疏的形成与演变
编辑:杨本华
摘要:佛教涅槃观源于以“缘起论”改造外教思想,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出中观空宗的涅槃性空思想。《涅槃无名论》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儒道玄学问作了中国化的涅槃性空诠释。其后,《涅槃无名论》注疏则呈现出灌顶天台圆教与别教涅槃说、澄观华严涅槃说、德清禅宗涅槃说等中国佛教宗派化诠释,涅槃思想也呈现出般若“性空”与佛性“妙有”如鸟双翼般地融合在一起的特点,这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国佛教经典诠释特色。
关键词:涅槃无名论 空有结合 佛教中国化 中国佛教经典诠释
寓声乐府考论
编辑:刘泽华
摘要:寓声乐府的名称始见于贺铸《东山寓声乐府》,其概念晦暗不清,多有含混,其实质是一种通过改易原调名达到即事命题的目的,且宫调唱腔一仍旧贯的创作方式。这种创作方式自汉魏时便已经出现,运用至词体可追溯至中唐李德裕改《望江南》为《谢秋娘》,之后白居易、李煜等都有寓声乐府的创作。入宋后,张先、苏轼等继振其绪,南宋时创作寓声乐府的作家远较北宋为多。虽然这种创作方式没有大范围流行,但它作为词体诗化进程的一股潜流,在词史上的意义是不应被忽视的。
关键词:寓声乐府 贺铸 词调
“苏东坡赏心十六事”考辨
兼论苏轼形象的“代言效应”
编辑:陈琳琳
摘要:流行于明清时期的“苏东坡赏心十六事”,既非苏轼本人的文学作品,亦不是表现苏轼逸事的主题绘画,而是以“苏轼”冠名的一种学问现象。“赏心十六事”的文本生成与晚明幽赏文学具有密切关联;图像再现则受到园林绘画及通俗画谱的双重影响。明清画家并不追求对苏轼其人其事的忠实还原,而将其作为一个视觉符号反复运用,充分发掘苏轼形象蕴含的“代言效应”。这种象征性的图像演绎,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后人对苏轼的喜爱与追捧,揭示了苏轼在中国学问史上的典范位置。
关键词:苏东坡赏心十六事 苏轼形象 代言效应 学问符号
焉耆“苇桥之险”在清代的重构与接受
编辑:吴华峰
摘要:《后汉书·班超传》中有“焉耆国有苇桥之险”的记载,清人和宁与祁韵士先后对“苇桥”地望进行了考证,他们将《后汉书》相关内容与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中的“布古尔土桥”附会一处,形成对东汉焉耆国“苇桥之险”故实的误解,并被之后的文史著述广泛接受。“苇桥之险”重构的现象,反映出清代西域经营对学人著述的影响,也让人从中感受到乾嘉时期的学术风气及两位始编辑的盛世理想。
关键词:后汉书 班超传 苇桥之险 重构 影响
清道光中期挽归懋仪系列诗的生活场景还原以归懋仪卒年考述为中心
编辑:葛云波
摘要:归懋仪是清嘉庆、道光时期著名的闺秀诗人、闺塾师,师从名家,交游甚广。其卒年有道光十六年(1836)、十三年(1833)、十二年(1832)诸说。本文细腻体贴已见材料和新用材料,结合别集、总集、方志,挖掘相关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还原诗人故去与诗集诞生的历史场景。本文先后多层次考述了季兰韵、顾翎、陈文述、乔重禧、李学璜五人挽归懋仪诗的创作心态与背景,分析卒年旧说的疏漏,考定归懋仪卒于道光九年(1829)二月。
关键词:归懋仪 卒年 挽诗 考述 生活场景还原
满铁大连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来源考
编辑:尹敏志
摘要:中国国家图书馆现藏《永乐大典》中,有52册为满铁大连图书馆之旧藏。本文根据《书香》《书志学》等日文报刊,结合当事人回忆录、日记等史料,考证1945年前大连图书馆分五批购入55册《永乐大典》的始末。该馆1925年12月前先从北京书肆购入2册,1934年12月至1937年4月间入藏丁氏百一斋旧藏4册,1936年10月至1937年4月间入藏嘉业堂旧藏42册,1943年2月入藏2册,1944年3月最后入藏5册。除第二批外,均与松崎鹤雄有关。抗日战争爆发前,刘承幹的清遗民立场、与伪满洲国及日本方面的联系,是嘉业堂本转让大连图书馆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永乐大典 嘉业堂 大连图书馆 满铁
读书丛札
校勘学释例
说“不”误
编辑:王瑞来
来源:《中国典籍与学问》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