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孟二冬教授纪念学术奖共收到参评论文37篇,经过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两轮匿名评审,共产生12篇获奖论文,现公布如下:
一等奖
王雨桐(古代文学17级直博生)
论文题目:《世经》与“殷历”——两汉之际的周初年代考算
摘要:早期中國的歷史年代學與經典詮釋、數術占驗緊密相關,又反過來影響和塑造了古人的歷史知識。本文研究劉歆《世經》、圖讖中的甲寅元“殷曆”、《世經》所引《殷歷》等三種成立於兩漢之際的曆法年代學文獻,特别是其中關於文王受命、武王伐紂的年代考算;並且將它們視爲一個整體,考察其學術思想史意義。戰國秦漢時代,數術思維和占驗技術的廣泛影響,構成了“曆譜”之學的思想背景與知識資源。《世經》是劉歆以其三統曆推算上古歷史和《春秋》經傳年代的重要著作,他的思考方法、撰述旨趣還具有鮮明的經學特徵。通過分析上述文獻的技術細節,可以確認,《世經》與圖讖甲寅元曆的周初年代學説關係密切,二者的依據和結論都有相通之處。相比之下,《世經》中的《殷歷》既立足於四分曆的時間框架,又使用了三統曆的星歲體系,成立時代應不早於劉歆。探討這些文獻的内容、性質和意義,有助於思考漢代經學、數術與古史建構之間的複雜關係。
二等奖
左怡兵(古代文学18级博士生)
论文题目:填补取经故事演化历程佚失的一环——以《真经宝卷》、《长生卷》、《取经宝卷》为中心
摘要:以《真经宝卷》《长生卷》《取经宝卷》为代表的明代瑜伽教斋供科仪,较完整地载录了一种“番邦十八国”版的取经故事,该故事不仅上承《大唐西域记》《取经诗话》之遗绪,下启世本《西游记》之规模,还比已知的各类平话系统《西游记》更为完整、丰富,是取经故事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真经宝卷》保留了明代前期的取经故事概貌,填补了取经故事在演化历程中佚失的一环。研读“番邦十八国”版取经故事,不但可以深化大家对世本《西游记》部分情节人物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窥见世本《西游记》对旧本取经故事的派生、拆解、聚合及铺写过程,由此厘清世本对旧本故事的继承机制。
黄鸿秋(古代文学17级博士生)
论文题目:《文选》李善注避重考
摘要:避重是《文选》李善注的核心义例。善注避重所用见上例承自裴松之、刘孝标而又有所发展;同时由于文本环境或注释要求的不同而采取明对应+见上、见上+补注、付阙等变形或补充形式,并产生增益信息、兼注他词不用见上例而别出新注的特定体例。尤袤刻本善注存在一批数量不菲的“见下”注,通过追索比勘早期敦煌吐鲁番本、唐钞集注本、北宋监本等残帙中的“见下”注条目及前人判断和注释史中的先例问题,可确认尤本中的“见下”注非后人羼入。李善在这些地方舍见上例而用见下注,是出于精密匹配的注释原则及保持典故完整性的考虑,并因调和前、后注处相距过远给读者带来不便的矛盾而形成见下注皆施于同篇(或同组诗)之内的体例。善注还通过避免出处相同即“同注异引”避重。善注中的“同注异引”具有基本为异卷及所注词不属于“人姓名及事易知”或“鱼鸟草木”范围的特点,并表现出用释义式异引远多于祖述式异引的倾向。同注异引的出现与李善对作品文本或注释材料多重来源可能性的揭橥有关。
三等奖
董少瑀(古代文学19级硕士生)
论文题目:由“玉色”論“色難”“賢賢易色”——論儒家的形神關係及其對六朝的影響
摘要:本文从郭店简《五行》篇“玉音”“玉色”的概念切入,综合郭店简《性自命出》、《逸周书·官人解》等篇目,较为深入地梳理了以“色”为代表的外在概念与德性修养之间的关联。指出相关文献对“色”“音”等概念的关注是建立在这些外在表征对情感的外现作用之上的,而情感则对人的内在修养有指示与生发的作用。继而以此解读《论语》《礼记》中的部分章节,揭示出儒家思想体系中以人容色神态等外在因素评定品鉴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特别是德性修养——的思想体系,并特别指出这种体系中对审美体验和审美效果的关注与追求,以此反思学界六朝人物品鉴审美转向的观点,指出儒家思想对六朝形神关系讨论的影响。
论文题目:新见明末清初小说《桐下听然》版本、编辑考略
摘要:《桐下听然》一书是由活动于明末清初的苏州文人“季美”所编纂的文言小说集,共二十二卷367则故事。目前上海图书馆藏有足本,北京国家图书馆藏五卷残本。该书编纂主旨是希翼通过记录个人的志怪见闻,以及相关的报应故事来警醒人心。由于其出发点近似六朝志怪,因此书中诸篇在故事发生地点、时间上大多有较详细的记录。同时该书在明末清初出现不少选本以及引录本,其中尤其以《集异新抄》保存最为完善,共达248则《桐下听然》故事。佐以引用较多的《坚瓠集》《续太平广记》《识小录》使大家确定了现今所见的《桐下听然》并非初印本,且在清代文字狱的情况下有些许的文字删改。
论文题目:论杜甫律诗中情感表达效果与用韵技巧之关系
摘要:通过精妙的用韵技巧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效果,是杜甫在律诗创作中取得的重要成就: 在充分认识各韵部音韵特点的基础上,巧妙选择恰当的韵部与特定的情感相配合,从而创造出浑融的诗境;在诗篇内部和联章组诗中,结合情感变化的脉络,通过开合、等呼等音韵要素和韵部的变化,形成与之相对应的韵律线索,全面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这些都是杜甫在律诗用韵技巧上的独到之处,是将律诗创作成就推向新高峰的重要体现。
周 旻(古代文学15级博士生)
论文题目:王国维的文学资源与学术转向——从《教育世界》中未署名西方文学家传记的底本考证说起
摘要:1907年,王国维在其主编的《教育世界》杂志中,陆续刊印了6篇西方文学家的传记。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其中的《莎士比传》、《倍根小传》、《英国大诗人白衣龙小传》三种重要的文本进行考证,发现底本均出自坪内逍遥所撰写的「英文学史」(1901)。此书背后的西方学术背景与明治日本“文学史”的书写热潮,是这批小传的独特之处;同时,底本也为王国维从哲学转事文学的学术变迁,提供了关于常识谱系的重要线索。从“文学史”入手,王国维遵循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学科观念,构建自家的学术传统,并从日本的文学资源中获得了一种对时代、作家作品、文学体式的新的批评范式。
刘贝嘉(古典文献19级博士生)
论文题目:《公梼生终始》“传黄帝《终始》书”说献疑——兼论先秦阴阳家之授受
摘要:《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著录有“《公檮生终始》十四篇”,班固注云:“传邹奭《始终》书。”清人姚振宗根据《汉志》著录次序与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引文,指出班固原注当作“传黄帝《终始》书”,并认为在邹衍之前,已存在五德终始学说之著作。姚氏之说对于先秦阴阳家授受源流颠覆颇大,后之学者多从其说。然通过考察《汉书》版本,知班固原注本作“传邹奭《始终》书”,《古今姓氏书辩证》所引“传黄帝终始之术”实为邓名世檃栝《汉志》之语,不可据以改动今本《汉书》。姚振宗盖因不明《汉志》著录之特例及邓氏引书之通例而致误。
优秀奖
王乙珈(古代文学17级博士生)
论文题目:用典与“注典”:宋代杜甫诗注中的《世说新语》及其学术意义
摘要:诗歌创作的“用典”和注家解读的“注典”,共同构成了诗歌接受的两个维度。其中,“注典”带有接受者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人烙印。宋人对杜甫极为推崇,注者迭出,大量援引《世说新语》典故。在迄今保留的五种杜诗注本全帙中,有关《世说新语》的“注典”可分为准确阐释、正误两可和明显误注三种情况,且后两者占了相当比例。本文对宋注杜诗中的《世说新语》典故加以辨析,探讨误注、强注的原因及其背后的学问心理。宋人诗注征引《世说新语》,不仅体现了宋人对杜诗素材的认识、为《世说新语》的传播增添了辅助性渠道,而且部分保存了《世说新语》在抄本时代的早期形态,从而在文学史、传播史和书籍史三个层面上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高树伟(古典文献19级博士生)
论文题目:毛国瑶辑靖应鹍藏《石头记》批语辨伪
摘要:上世纪六十年代,毛国瑶抄录的靖应鹍藏《石头记》脂评本150条批语始为学界所知。有关其真伪,研究者莫衷一是,引发多次论争,对红学研究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细致梳理1964年以前十余年间的红学研究背景,取《石头记》诸抄本、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各版次,逐字校勘这150条批语。将这些批语承袭《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的证据总结为脱文、误字、错简、理校四例,证实这些批语主要是据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1958年版蓄意伪造,作伪主要目的是要证成脂砚斋、畸笏叟为二人。毛国瑶辑靖应鹍藏《石头记》批语赝鼎无疑,没有研究价值,所谓“靖应鹍藏《石头记》脂评本”,为子虚乌有之书,应及时将其从红学文献中剔除,并清除其对近六十年红学研究的负面影响。
张 钊(古代文学18级直博生)
论文题目:由《次北固山下作》与《江南意》之区别略论唐诗之歌辞性
摘要:《河岳英灵集》收入王湾五律《江南意》,而在时代相近的《国秀集》中,则收入了中间两联基本相同的《次北固山下作》。关于这两个文本互歧的原因及二者艺术上的优劣,学界探讨已多。不过,如能从《国秀集》特有异文音韵地位变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国秀集》的歌辞集性质,则可以提出一种新的猜测:《江南意》是诗人原本的徒诗作品,《次北固山下作》则为改编后的歌辞。由此例出发,对理解整个唐代诗歌的歌辞性,亦有重要启示。
谢文君(古代文学20级博士生)
论文题目:颜回饮、渊明酒到扬雄茶——略论黄庭坚茶诗与宋调的生成
摘要:颜回、陶潜与扬雄作为贫者、隐者与学者形象的代表,在唐宋诗人笔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管窥唐宋诗人对三者及其所饮之水、酒、茶的描写,可见得宋人对寒素特质的关注与纾解、对学人身份的提取与塑造。其中,黄庭坚首次以“有茶”调和了扬雄“无酒”的困顿,为安贫的颜回之乐赋予了乐道的学者气质,促成了诗歌史上寒素、隐逸、学人之复合形象的生成。其茶诗在注重植物生长、茶事活动等过程性体验之中,灌注了日常闲趣与人格精神,既有以禅入诗、用典生新的意蕴,又多庄谐并出、以俗为雅的笔法,更彰显出追求常识、纾解窘境的特质,乃宋调形成之关键。